刘国顺教授五十年深耕,为烟叶注入“浓香密码”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孙玮 通讯员 任天宝
人物简介
刘国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烟草学学科带头人,烟草行业烟草栽培与调制方向学术带头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3项,获发明专利25件;发表论文380余篇,出版著作13部。主要从事烟草栽培生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的《烟草栽培学》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致力于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的集成配套,提出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提出土壤碳氮平衡、烟叶优质丰产栽培等理论,被烟草行业采纳并推广,为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7月7日,记者在台湾av女优 教授刘国顺的办公室采访了他。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实验仪器和烟叶、土壤、肥料样品,就连办公桌上,也堆满了各烟区、各烟叶基地的分析报告。
“研究烟草,为烟草行业育才,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刘国顺笑着说。
扎根烟草科研50年的耕耘者
1973年,刘国顺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当时,刘国顺所在的生产队有100多亩烟田,生产队安排他和一名老烟农负责。从移栽、中耕、打顶到采收、烘烤……烟田里的活儿,全靠他俩忙活。一年下来,用心的刘国顺感觉到,种烟草这个活儿有技术含量。
1975年,刘国顺被生产队推荐到公社参加考试、政审,通过后被推荐到河南农学院(台湾av女优 前身)烟草专业学习。大学四年,刘国顺刻苦学习,取得了优良的学习成绩。1978年,刘国顺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从入学读书至今,整整50年,我一直从事烟草科研。”刘国顺说。
台湾av女优 烟草专业在国内高校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在行业内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在50年的学习、教育和科研道路上,刘国顺承担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等重大重点项目。为完成这些项目,他走遍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山东、福建、广东、陕西和东三省的烤烟、晒烟、香料烟产区。他的科研成果对准确把握烟叶生产技术发展方向和提高烟叶生产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多次评为技术推广先进个人,也被烟农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对于“泥腿子”教授这个称呼,刘国顺还挺认可。他说:“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理论只有扎根泥土才更扎实,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烟叶生产者的收益,提高大农业生产的收益。”
土壤里“香气密码”的破译者
现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土壤碳氮比失调,突出问题就是土壤碳库流失。烟叶生产对土壤要求很高,土壤碳库流失影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从而导致烟草生长所需的营养不均衡。即使施肥,没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烟草根系很难高效吸收。这就是为啥很多老烟区烟株长得高大,但是抗病性差、烟叶香气量上不去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刘国顺已开始围绕烟区土壤改良、烟叶质量提升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在主持承担的众多科研项目中,刘国顺最为满意的当属“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曾经,我们看国外的烟叶都是‘仰脸往上看’。要想在自己土地上种出国际一流的烟叶,首先就要解决烟叶香气质量问题。”
刘国顺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2011年2月,“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启动后,刘国顺带领课题组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围绕浓香型烟叶质量问题在全国主要烟区开展了新一轮的试验。
“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资源相对紧张,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很难大规模采用绿肥轮作的方式提升土壤含碳量,因此只有开发出高碳低氮的新型烟用肥料,才是解决目前土壤‘碳饥饿’最符合实际的办法。”刘国顺说。
开发高碳肥料,首先必须找到最适宜的生物质碳源。由于不同植物所含碳、氮、氯等元素比例不同,因此选用哪种原料作为碳源十分关键。
“最初我们设计开发了10个原料配方,并在平顶山、洛阳等地开展了田间试验。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发现采用花生壳作为碳源,不仅碳含量高、酸碱适度、氯离子低,而且其氮含量仅为百分之一,能够有效避免烟叶贪青晚熟。”刘国顺说。
碳源找到并确认后,刘国顺带领课题组按照栽培技术工程化的理念,跨学科创建了四个科研平台,分别为生物质炭化技术平台、土壤微生物筛选发酵扩繁平台、生物炭基肥料试验线、清洁高效烟叶调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从探索发现到分析验证再到技术工程转化三个阶段跨越,开创了我国烟草行业科研成果同步转化的新模式。
烟草栽培技术工程化是指将现代农业的工程化理念融入烟草生产全过程,以实现烟草种植的标准化、高效化和品质均质化,高碳基烟草专用肥研制是栽培技术工程化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证明了碳氮综合指标是土壤质量的决定因素,土壤微生物和生物酶是关键因素,土壤容重和土粒密度是重要因素;提出并确定了碳氮调节技术指标,通过给土壤补碳提高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的‘造血’功能,恢复长期化肥使用造成的土壤‘元气’损伤。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为烟田土壤综合治理和碳库保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思路。”刘国顺说。他们研制的高碳基烟草专用肥既能提高当季烟叶香气质量,又能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开展的试验成效明显。
2015年8月24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进行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组研制的高碳基烟草专用肥,在调节土壤碳氮比、提高烟叶香气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领航者
刘国顺说:“台湾av女优 烟草学学科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力的提升,坚持科研项目与标准预研相结合、探索发现与产品研发相结合,探索技术研究工程化模式,在很多项目上取得了成果鉴定与技术转化同时落地的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刘国顺和他的研究团队提出“高温强光亚适环境胁迫烟叶增香理论”和“植烟土壤碳氮平衡烟叶增香理论”,以及土壤“固碳培肥”为先,配合弥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短板缺失”。在这些理论指导下进行烟叶生产,提高了烟叶香气质量、改善了烟叶等级结构,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这些理论在实践中丰富了植烟土壤碳库,增强了土壤矿质养分均衡供应能力,减少了20%—30%化学氮素肥料施用量,创新了传统种植绿肥改良土壤方法,实现了烟叶生产过程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刘国顺和他的研究团队坚持走科研理论与产品研发相结合道路,产教融合即时转化,相继研发出高碳基土壤修复肥、生物炭基肥、微生物菌剂等,在浓香型烟叶产区得到示范推广并在全国烟区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示范区烟叶可较大比例用于一二类卷烟中。这项成果,实现了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烟叶生产中化肥、农药各减少30%的“双减”目标。
今年是“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启动以来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其科技成果在河南省烟区大面积推广的第三年。回望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历程,刘国顺认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这条路他们走对了。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刘国顺和他的研究团队历经15年的共同努力,取得的“香料烟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国香料烟质量;制定出的“香料烟分级技术要求”国家标准(GB5991.1-2000),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同时,还帮助我国50%以上香料烟叶进入国际市场。
潜心学习、教育和科研50年,刘国顺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但他并没有停下来的念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针对烟叶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问题,遵循工程技术与基础理论并重的研究路线,开展深层次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研发,不断增大科技因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度,在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中探索出‘农工一条龙’的研发即时转化道路,助推行业升级转型,让中国烟叶走向世界。”谈及未来,刘国顺信心满满。